当我们谈论南京大屠杀电影时,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?

日期:2025-08-19 12:21:51 / 人气:9

"全文约7900字,阅读需22分钟

一个月前,应该没几个人能想到,今年的暑期档冠军会是《南京照相馆》。


不再去马后炮地分析原因了,视频号那支说的也已经足够清楚,今天这篇,我想走得更远一点,聊得更深一点。


因为《南京照相馆》大爆,我又回去看了好几部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老片,从80年代的冷门小众,到2010前后大家更熟悉的大导大片,包括西方人拍摄的商业片和纪录片。


两个直观感受:

都不用提欧美的屠犹题材电影,哪怕是跟日本拍的态度模糊的二战电影比,咱们这关于南京大屠杀,乃至抗战题材的电影,数量上都要少得多。


拍的太少了,真的太少了。


以及,南京大屠杀作为我们国家一个巨大的、难以愈合的历史创口、民族创口,这个题材,在过去这些年中,有被电影精心而妥善地对待吗?

在连着看了快十部老片后,我认为,答案是否定的。


国家各级官方,每年的各个纪念日都会做各种口号式的宣讲教育,「勿忘国耻」四个字,每个中国人都是从小念到大。
但说实话,一部好的电影,效果胜过这类口号宣讲百倍千倍万倍。


可惜的是,禁得起时间审视与沉淀的好电影,太少太少了。


从这个角度,《南京照相馆》确实是最好的南京大屠杀电影,没有之一。
借着这部新片,我试图系统地梳理过去40多年,那些同题材的电影又在做些什么。
最终,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:

当我们谈论南京大屠杀电影时,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?

1.

80、90年代

最早的一部南京大屠杀电影,是1982年新影厂的纪录片《南京大屠杀》。


彼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,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签订后,中日关系也进入新阶段。
不过也是在1982年,日本文部省审订后的新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,将「侵略」改为「进出」,将「南京大屠杀」淡化为「占领南京」,删除「中国牺牲者达20万人」「日军屠杀、强奸、掠夺」等史实,且声称事件起因是「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激怒日军」。


四年后,由右翼组织「日本会议」编写的《新编日本史》,再次篡改历史,将侵华战争称为「日华事变」,称日军行动为「保护侨民」等等,南京大屠杀也仅在脚注提及。


所以,某种程度上,80年代的两部南京大屠杀电影,都带有一些回应现实,正本清源的意味。
相比艺术价值,也更强调其现实意义与教化意义。


82年的纪录片,就是用极尽详实的史料,多维度展现了日军屠杀30多万同胞的铁证事实。


而87年的《屠城血证》,可以视为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前身,故事主线都是誓死保护屠杀底片,将日军罪行公诸于世。


以现在的标准看,这部老片各方面显然都很粗糙,比如日本人都说着一口字正腔圆的中国话,叙事和技法上也都比较简单粗暴,但能选择这样一个接力护送底片的角度,来呈现南京大屠杀,可以说,它就已经赢过了所有后来者。


《南京照相馆》同样使用了这个核心主线,但角色和故事都是全新的,整体上算是一个全面升级版。


而《屠城血证》中的一些细节也被沿用,比如拖家带口、从只想活命到主动赴死的照相馆老板,比如日军给照片盖戳的小细节,再比如日军大搞「日中亲善」的宣传战等等。


有趣的是,当时30出头的陈道明在其中出演了一位尚有人性的日本军官笠原,但角色塑造还是有些单薄,比较标签化,陈道明的演技也稍显稚嫩。


到1995年,也就是抗战胜利50周年,又有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,严格说算两部香港电影:

《南京1937》《黑太阳南京大屠杀》。


这两个老片,豆瓣评分都不低,现在看主要也是沾了题材的光。
前者有第五代导演吴子牛,和秦汉、刘若英、陶泽如等大牌演员,制作层面也比较有诚意。


野心是有的,不过还是那个问题,这样的题材拍成剧情片,很需要有一个以小见大的切入点,对角色塑造有很强的要求,在这方面《南京1937》还是套路和平庸了一些。


比起来,《黑太阳南京大屠杀》就显得另类很多,也符合这个「黑太阳」系列cult片属性拉满的风格。


全片几乎不存在什么主角配角,甚至可以说就没有角色,有一种半纪录片的感觉,尤其是会以复刻的方式,重现历史照片中的那些屠杀时刻。


当然尺度也是相当大的,甚至连史料里残暴日军剖开孕妇肚子,枪挑胎儿的画面也被复刻还原。


还有一点特别的是,这部电影最多篇幅的角色是日军高层,且用了不少时长来呈现日军统治和管理中国的内在思维和逻辑,包括日军内部的政治博弈等,这可能来自创作者的个人喜好,但放在全片也略显割裂。


以及另一个小细节,这里也出现了日军用汉奸摆拍杀人的段落,和《南京照相馆》可以对照着看。


不同的是,这里的日军摆了汉奸一道,假戏真做,真把头砍掉了。


2.

00年代

进入00年代,香港还拍过一部叶童主演的《五月八月》,以儿童视角作为切入,算是个亮点,但整体上还是平庸套路,结尾一群小孩哭长江的设计更是显得突兀。


应该说,新世纪之后,南京大屠杀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被广泛而严肃地对待,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,就是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。


在这我就不多展开聊了,感兴趣的可以去看那个纪录片《张纯如——南京大屠杀》,总之这是一个应该被我们记住的人。


电影部分,得益于张纯如,欧美也开始创作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,比如2007年的美国纪录片《南京》,比如2009年的德国电影《拉贝日记》。


前者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形式:

演员诵读亲历者当年的信件和日记,同时辅以演员扮演历史人物的访谈,和真实人物的访谈,同时用幸存者与施暴者两个视角的对比,带来强烈的反差感与震撼的观影体验。


注:受访的日本兵,几乎无人表示忏悔。


后者当年还在内地公映过,算是比较好莱坞化的成熟创作,现在回看,只能说中规中矩吧。


不过因为主视角还是约翰·拉贝,核心目的也是为了塑造这个辛德勒式的传奇人物,所以整体还是偏温情向,西方人可能会很代入很感动,咱们中国人自己看,肯定还是缺点力度。


但在当年,因为另一部同档期、同题材中国电影的对比,映衬得这部《拉贝日记》都像是影史经典一般。


那部国产电影,就是陆川自编自导的《南京!南京!》。


这片子和两年后张艺谋那部《金陵十三钗》,算是今年之前,最后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主流电影。


这两部电影在当年都有很好的票房成绩,豆瓣分直到现在也都不低,但我说句实话:

在以上所有这些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中,这两部是投资最大的,但同时,也是其中最差的,是最禁不起时间审视与沉淀的。


更具体的讨论,我们在后面展开。
这里只说一点:

20多年后回看,在00年代那个更开放、更包容的时代,除了《鬼子来了》,中国电影没能创作出更多真正深刻的、能被时间留住的抗日题材电影,既是遗憾,或许,亦是某种必然。


3.

剥削

简单梳理之后,我想逐步展开我们的讨论。


首先,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创作,始终绕不过去的一点,就是对暴力猎奇式的过度呈现。


前面提及的所有非纪录片电影,无一例外对日军耸人听闻的屠杀与强奸暴行有大量且具体的描写。
那位可能说,这是对历史的忠实还原,是对日本否认大屠杀的直接对抗。


那我就有一个问题了:

日军在南京的暴行,可不止屠杀与强奸,同时还掠夺了我们海量的文化珍品。
但这些暴行,几乎没有怎么被这些电影提及。


所以,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理由,无非就是:

国内没有分级制的制衡,血腥与裸露又从来都是最吸引眼球、刺激肾上腺素的两大元素,而抗日题材与爱国主义教育,就是过审最好的护身符。


当然那位可能又说了,你这不算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?一个创作者这么想,所有拍大屠杀的创作者都这么想?

以及,另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理由是:

与犹太大屠杀那种国家机器主导、长期系统性的、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屠杀相比,南京大屠杀这样短期爆发的、前现代性的、军队自发的大屠杀,就是原始的、粗鄙的、直白的。


所以电影创作,就是要还原出这份原始的、粗鄙的、直白的暴力行为。


这个解释,部分我是认可的。
但这暴力中,有一点,是之前所有南京大屠杀电影都没法回避的,就是对女性的过度剥削。


下面的剧照,我裁掉了前景虚化女性角色露出的乳沟…

这种剥削,一方面指向强奸戏的拍摄,往往将镜头对准女性角色,放大她们的痛苦表情与挣扎的身体。


这时候,镜头传递出的意味,其实是拧巴而扭曲的,既包含着批判和控诉,同时又完全剥夺甚至践踏着受害者的尊严,且满足了部分观众的窥视欲。


另一方面,00年代的《南京!南京!》《金陵十三钗》,又将这剥削进一步内化,变成了一种带着明显男性凝视的苦难奇观。


这样一种创作观,女性的客体化被无限放大,她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,而成为了一种象征和符号。
女性受辱,就是民族受辱、国家受辱,是比之屠杀更不能忍受的耻辱,因为它还让这个国家的男人蒙羞。


而当这个女性角色是妓女时,就更加完美地契合了这种创作观的需求。


两部电影中,都有妓女主动站出来,牺牲自己,羊入狮口的段落,这背后,藏着创作者极端到略显变态的自我感动:

最底层、最卑贱的妓女,做出了最伟大、最无私的牺牲,她选择让自己受辱死去,既换取了更「高贵」阶层的命,同时又满足了父权制下最不可言说、却也最妙不可言的女性剥削的幻想。


简单说,这样的处理,「感动」所波及的受众面,是最广的,最无门槛的。


但说实话,这次重看,最让我感到生理不适的,还不是这些,而是《南京!南京!》中:

严格意义上,电影没有呈现强奸,而呈现的是慰安妇。
陆川或许认为,这更能客观地表现日军的变态暴行?那么,他或许也很喜欢片中那段,将好几个死去的慰安妇裸体,堆在车上拉走的画面吧。


以及《金陵十三钗》中:

妓女群像出场的太多段落里,她们都被刻意呈现出衣衫不整、袒肩露乳的造型,且随时露出那种男人臆想出的,风情万种、眉目传情的神态。
放在战乱和逃亡的背景下,这样的塑造,是我完全无法理解和接受的。


包括镜头对准了倪妮扭动的臀部,和那场幻想中的集体旗袍play。


以张艺谋拍到现在,依然每部电影都有女性剥削画面的履历,我猜想,这样的创作观,早已深深刻进脑细胞中,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创作惯性。


而《南京照相馆》,在女性剥削这方面,确实就有了明显的、有意识的改观,这证明了,我们是可以在弱化剥削的前提下,拍好这个题材的。
这是申奥这代80后导演,之于前辈的一大进步。
鉴于类似的分析大家肯定都看过了,在此我就不展开聊了。


4.

视角

创作南京大屠杀题材,弱化剥削是底线、是共识。
更进一步的话,视角选择,或许才是那个真正的核心。


因为视角,往往决定了电影主题表达的最底层逻辑,也是创作者个人创作观的最直观体现。


以大屠杀这个题材,视角选择无非三种:

国人视角、西方视角、日本视角。


国人视角,又可以细分为:

平民视角、精英视角,与汉奸视角。


平民与精英的对比,例子还是很明显的,就是《屠城血证》与改编它的《南京照相馆》。


前者的第一主角是医生,一上来就表示绝不撤离,坚守岗位,直至最终牺牲,可以说道德层面是毫无瑕疵的;后者的第一主角换成了邮递员,一开始只想活命,后来一步步转变,才有了最后的牺牲。


以及,这两种视角的另一个区别,还在于是否有外国视角的介入。


比如,《屠城血证》男主有个美国恋人,最后送出底片也有这对美国父女的功劳;比如,《南京1937》的男主也是个医生,同时还设定他有一个日本妻子,而这个妻子在南京也被日军强奸。


所以这就是精英视角的一大特点,即会尽量弱化民族主义倾向的表达,通过加入外国视角,来维持一下平衡。


虽然现在看这种视角多少显得有些迂腐,但整体上,仍可接受。


比较不可接受的,是第三种的汉奸视角。


这里的关键是什么呢?

是一些精英思维的创作者,尤其喜欢在汉奸、逃兵这类角色上,来抒发和表达自己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。


《南京!南京!》中的汉奸,拉贝的秘书,为了自保供出了安全区有军人,引来日军疯狂杀戮和强奸,自己女儿也被杀害。
而电影给他的结局,是幡然醒悟,主动让出逃生的机会,引颈就义。


《金陵十三钗》中的汉奸,书娟的父亲,帮日本人做事,为了女儿给假神父提供了帮助,最后看到女儿成功离开,被日本人一枪毙命。


没错,他们出卖同胞只为自保。
但是,他们爱女儿爱家人啊,他们是好爸爸好丈夫啊,他们也都在最后做出了忏悔和改变啊。


包括管虎,尤其偏爱逃兵角色,在《八佰》和最新的《东极岛》中,都有这种典型的,窝囊逃兵终觉醒的设计。


《南京照相馆》中也有汉奸,和过去那种在烂人中发掘人性光辉的套路相比,就有明显的变化。


我甚至觉得,申奥设计汉奸没听到、甚至压根没意识到自己老婆孩子在河边被屠杀,就是故意要和之前那种「爱老婆爱孩子」的汉奸人设做出割席。


西方视角,最典型的代表,自然是《金陵十三钗》。


这部电影到现在豆瓣打分都有8.3,某种程度上,这和其故事本身的传奇性应该有很大的关系。


四个字,苦难奇观。


底层妓女换上层女孩的命,是一方面;吊儿郎当假神父变身乱世救世主,是另一方面。


但这次重看,一个直观感受就是,假神父的角色转变,是没法细想的,是禁不起推敲的,只不过电影的叙事完成得足够顺畅,多数人在观影过程中压根来不及考虑这些。


更多更深层次的讨论,我们留在后面。


最后,是日本视角。


直到现在,我还是没搞明白,也不理解,为什么陆川在《南京!南京!》中,会选择一个日本兵,作为电影的主视角。


电影当然也有其他视角,但要么中途死掉,要么过于单薄,只有这个仍有人性,全程好似旁观者,最终被战争吞噬自杀的日本兵角川,最完整、最深刻、最复杂。


据陆川当年采访时给出的解释,我简单汇总,大意是:

这部电影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,是拍给日本人看的,或者说是拍给中国以外的人看的。


我们要说服其他国家的人,相信南京大屠杀,那就不能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拍,因为那必然会带着一种仇恨的态度,而这个态度是没法说服外国人的,更没法抵达这部电影真正的目标,日本和日本人。


说实话,我很佩服陆川,现如今影视娱乐圈已经不可能再有这样咋想咋说的大活人了。


一整部《南京!南京!》,以日军视角开始,高潮是日军的祭祀典礼,以日军视角结束,同时拍南京大屠杀,只呈现对战俘的杀害,不呈现对无辜平民的肆意屠杀,只呈现慰安妇,不呈现强奸。


这或许是陆川「这样拍世界才会接受」核心创作原则的体现,背后是精心设计与小心翼翼。
对此我只引用豆瓣上一句还算客气的评论:

如果要用日本人的视角,这应该是一部由日本人拍给日本人看,让日本人反思的电影,现在却被中国人一相情愿地代劳了。


但是民族反思这种事,不是其他任何民族可以代劳的。


5.

煽动

一直在夸《南京照相馆》,还是要提一下它最大的争议点。


一些评论在谈到电影的缺点时,除了第三幕的角色动机,提及最多的就是:

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,不应在最后只教人仇恨。


包括电影中的台词,「日本人是畜生」「我们不是朋友」等,很多人觉得恰如其分,也有人认为过于迎合当下的主流情绪。


所以,问题就变成了:

拍南京大屠杀电影,煽动仇恨,是否合适?

个人观点:

首先,迎合不等于跪舔。


拍商业片,不迎合观众是不可能的,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。
就像「夹带私货」这个词本身就很扯淡一样,迎合也从来都不是贬义词。


其次,作为受害者,控诉乃至煽动,本也无可厚非。


某种程度上,我愿意将《南京照相馆》视为对《南京!南京!》《金陵十三钗》错误方向的一种纠错与转向。
它肯定不完美,但为这样一个严肃且敏感题材开辟新路,做成现在这样,的确不能要求更多。


最后,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创作,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表达落点。


以我的水平没法给出建议,但相信借着爱国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力与发挥空间,这个题材的创作,会有后来人做更多更好的拓展。


好了,差不多也该收尾了,该聊聊,我最想聊的部分了。


6.

进入历史

当我们谈论南京大屠杀电影时,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?

上面聊了这么多,直接说我的答案吧:

我们在谈论的,是中国的电影人,包括我们更广泛的普通观众,是否还具备进入历史的能力?

40年过去,我们进入历史、感知历史的能力,是否越来越不堪一击,甚至早已是个伪命题?

历史电影和真实历史,是两回事儿,这我知道,连历史纪录片都做不到百分百还原。
我也知道,这几十年中国的变化太过巨大,00后、10后眼中,80后都已是「封建保守」的中老年,更别提更久远的人与历史。


我不会说观众不需要负责任,但首先,的确是这20多年,我们的创作者出了问题。


一方面,过度娱乐。


经过80、90年代一板一眼地反思历史,进入新世纪,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,国内的影视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野蛮发展与膨胀的阶段。


对娱乐性的要求,使得电影这个要上大银幕的艺术形式,开始远离抗战这样的严肃题材,于是,电视剧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块大饼。


《举起手来》是多少人的童年记忆?

别的不提,00年代,抗日剧和历史剧,可能就是最火的电视剧类型,没有之一。
在这个氛围下,我们当然出过经典,但同时,也制造了大量所谓抗日神剧这样的视觉垃圾。


太多的创作,完全无视历史,充斥着夸张与粗糙的娱乐元素。
哪怕抛开手撕鬼子、手榴弹炸飞机、萝卜白菜打退鬼子这些最浮夸的内容,太多抗日题材的创作,也都在夸大中国军民的英勇威武,同时丑化日军的智商与战斗力,或者干脆拍成谈谈恋爱打打鬼子的抗日偶像剧。


但再烂的垃圾,各大卫视平台每日每夜地播,就是有无数观众津津有味地看。


某种程度上,过度娱乐化的创作,就等同于对真实历史与记忆的抹去。


久而久之,多数人对那段历史,已经失去了基本的 感知力,教科书上再加粗标红要牢记,官方每年口号喊得震天响,也敌不过娱乐产品的洗脑威力。


10年代之后,抗日神剧继续拍,同时各种献礼主旋律,要么只聚焦大人物大格局,要么就是太板正太无趣而沦为KPI工具。


另一方面,过度反思。


《南京!南京!》宣传期,陆川多次强调,作为冷静的爱国者,他认为关起门来喊口号没有意义:

关于这场屠杀,我们中国人已经反思了七十年,思考了七十年,沉痛了七十年,却发现世界不完全认同我们的反思。


我觉得我们肩负着一个使命,就是要让全世界接受这个事实,所以我们选择一种能让外部世界接受的方式来讲述这个事件,选择让一个日本人去反思战争,让他被战争压垮。
说我们是一厢情愿也好,但可能更容易让世界接受这个事实。


说实话,这样的过度反思,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与自恋。


日本兵与日本慰安妇的爱情,是否打动了日本观众?

包括《金陵十三钗》选择了那样奇情式的故事来讲述南京大屠杀,以及《八佰》放大逃兵视角,《东极岛》原创了海盗主角等,这反映出我们那一批精英创作者身上,一个巨大且致命的问题:

他们对那些历史中的受难者,骨子里就缺乏足够且必要的怜悯。


为什么中国的抗战电影,这30年拍不出《拯救大兵瑞恩》《钢琴家》《辛德勒的名单》这样既大众又深刻的经典作品?

本质上,就是我们的创作者早已失去了进入历史的能力。


即便是张艺谋这样的大师,拍正面抗战的战争戏,要么过度神化武器和个人战力,要么就团体操表演上身,战士们炸坦克,排着队牺牲凹造型。


所以,多数时候,他们必须借助外国视角,借助奇人形象和奇情故事,才能勉强进入历史,涉及到中国视角,往往只能在汉奸、逃兵这些形象上大做文章。


就像戴锦华之前评价《八佰》时说的:

趋利避害是人性,但是,舍生取义,也,是,人,性,吧。


但我们的创作者,那一批离抗日更远,离文革更近的创作者,好像就是天然没有塑造舍生取义的能力。


无他,就是骨子里,不相信啊。


结语

一个事实是:

2015年10月10号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记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。


这时,距离大屠杀发生,已经过去了78年之久。


没错,世界的二战史研究,的确很长时间以来都忽略了中国,而我们在数十年的时间里,也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,主动选择了淡化与沉默。


回到电影,作为受难者,这个身份确实让我们的创作受到诸多限制,但我总觉得,一定还是我们自己哪里出了问题。


大问题。


或许,是时候把更多机会,交给更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了。
"

作者:恒达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恒达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