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钱百亿仅增收 16 亿?阿里的外卖大战,根本不是为了赚钱
日期:2025-09-01 20:33:58 / 人气:1
当京东烧 141 亿换 92 亿营收、美团少赚 115 亿换 47 亿增长时,阿里在 2025 年第二季度的外卖大战中,仅实现 16 亿的即时零售营收增长,却被推测烧掉了 150 亿甚至 200 亿。这种 “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” 的操作,看似违背商业逻辑,实则是阿里布下的一盘 “流量协同” 大棋 —— 外卖从来不是目的,而是破解淘宝天猫获客难题、撬动万亿新增成交的战略杠杆。
一、财务迷雾:16 亿营收背后的 “烧钱真相”
阿里的即时零售营收增长之所以 “看似惨淡”,源于其与京东、美团截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,这也为外界估算其真实投入设置了障碍。
1. 会计手法隐藏真实投入
京东将外卖相关的全部流水计入营收,美团将佣金、配送费等全额纳入收入,而阿里采用 “净额法”,仅将用户实际支付中归属于平台的部分计入营收,红包、补贴、优惠券等成本均作为 “收入冲减项” 剔除。这意味着,阿里即时零售 147.84 亿元的营收,是 “刨去补贴后” 的 “净收入”—— 若按京东的统计方式,其真实交易规模可能远超账面数字,而补贴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。
从间接数据更能窥见烧钱力度:阿里中国电商分部经调整 EBITA 同比减少 103.64 亿元,集团销售和市场费用激增 204.82 亿元,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 129.64 亿元。多位财务专家指出,这些数据背后,是阿里为抢占外卖市场份额而投入的巨额补贴,保守估算规模不低于 150 亿元,甚至可能达到 200 亿元。
2. 不看 “单笔盈利”,只算 “整体账”
对阿里而言,外卖业务的 “亏损” 并非 “损失”,而是 “流量投资”。蒋凡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明确表示:“我们不会单独看外卖的盈利情况,要考虑对平台的综合收益。” 这种逻辑下,阿里关注的不是 “卖一单外卖赚多少钱”,而是 “通过外卖能给淘宝带来多少新用户、提升多少活跃度”。
二、战略核心:以外卖为 “流量引擎”,破解电商增长瓶颈
阿里不惜百亿投入外卖大战,本质是为了解决淘宝天猫面临的 “流量天花板” 难题 —— 高频的外卖需求,能为低频的电商消费持续输送精准用户。
1. 淘宝闪购的 “流量杠杆效应”
上线仅 4 个月的淘宝闪购,已展现出强大的流量拉动能力:日均订单峰值达 1.2 亿单,8 月周日均订单 8000 万单,月度交易用户超 3 亿,日均活跃骑手 200 万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高频外卖用户正反向赋能淘宝:8 月淘宝 DAU(日活跃用户)同比增长 20%,而流量增长直接带动了佣金和广告收入的提升,同时减少了淘宝本身的市场获客费用。
这种 “高频带低频” 的逻辑,是阿里电商的 “破局关键”。近年来,淘宝天猫面临拼多多、抖音电商的双重挤压,获客成本持续攀升,而外卖作为 “国民级高频需求”,能以较低成本获取下沉市场用户 —— 这些用户通过外卖熟悉阿里生态后,极有可能转化为淘宝的购物用户,形成 “外卖引流 - 电商转化 - 复购留存” 的闭环。
2. 全生态协同:饿了么 + 淘宝 + 菜鸟的 “组合拳”
阿里的外卖布局,绝非 “单点作战”,而是联动了饿了么的本地生活资源、淘宝的电商供应链、菜鸟的即时配送能力,构建起 “即时零售 + 传统电商” 的协同生态。例如,淘宝闪购的订单中,不仅有餐饮外卖,还有超市生鲜、美妆日化等零售商品,这些商品直接对接淘宝的商家供应链,既丰富了外卖品类,又为淘宝商家开辟了 “即时配送” 的新销售渠道。
蒋凡提出的 “3 年内闪购与即时零售带来 1 万亿新增成交” 目标,正是基于这种协同效应 —— 这 1 万亿并非全部来自外卖,更多是外卖用户转化为电商消费者后产生的额外成交,其价值远非短期外卖营收可比。
三、行业博弈:阿里为何要 “死磕” 外卖持久战?
在京东 “撤退”、美团呼吁 “停战” 的背景下,阿里仍选择加码外卖,既是自身战略的必然,也是应对行业竞争的无奈之举。
1. 抢占 “即时零售” 赛道的 “入场券”
即时零售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 “新蓝海”,美团 2025 年第二季度核心本地商业营收 653.47 亿元,京东新业务因外卖带动营收增长 199%,足以证明其潜力。阿里若此时退出,将彻底失去在本地生活领域的话语权,而本地生活与电商的融合,又是未来零售的重要趋势 —— 阿里必须通过烧钱抢占市场份额,拿到 “赛道门票”。
2. 资本市场的 “信心支撑”
尽管烧钱严重,但阿里股价今年以来累计上涨 42.8%,远超京东(下跌 13.1%)和美团(下跌 32.3%)。资本市场看好的,正是阿里通过外卖打破电商增长瓶颈的可能性。对阿里而言,持续加码外卖,既是向市场传递 “增长信心”,也是维持股价稳定的重要手段。
3. 应对美团的 “防御性布局”
美团凭借外卖业务积累的海量用户和配送网络,正不断渗透电商领域(如美团闪购、美团优选),对淘宝形成直接威胁。阿里加码外卖,某种程度上是 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—— 用美团的优势领域反击美团,遏制其向电商扩张的步伐,同时巩固自身在零售领域的主导地位。
四、隐忧与未来:烧钱模式能持续多久?
阿里的外卖战略虽有长远考量,但巨额烧钱背后的隐忧也不容忽视。
1. 商家与骑手的 “成本转嫁” 争议
外卖大战中,阿里的补贴最终部分转嫁给了商家和骑手:商家需承担更高的佣金、红包分摊成本,部分中小商家因利润微薄被迫退出;骑手为完成高订单量不得不超时配送,劳动权益难以保障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两次约谈外卖平台,正是针对这种 “恶性竞争” 带来的行业乱象 —— 若监管加强,阿里的补贴策略可能受限。
2. 盈利前景仍不明朗
蒋凡提出 “通过用户结构优化、订单结构调整降低成本”,但即时零售的核心成本(骑手薪酬、补贴支出)短期内难以压缩。美团深耕外卖多年仍未实现高盈利,阿里要在 “流量协同” 之外实现外卖业务本身的盈利,难度极大。若未来电商增长未达预期,百亿烧钱可能成为 “沉重包袱”。
3. 行业格局的不确定性
京东虽暂时 “撤退”,但并未完全放弃外卖业务;美团仍手握 60% 以上的市场份额,不会轻易让步。阿里要实现 “规模领先”,可能需要持续烧钱 1-2 年,而这期间若出现资本寒冬或战略调整,其外卖布局可能面临变数。
结语:不是 “外卖战”,而是 “生态战”
阿里烧钱百亿换 16 亿营收的操作,看似 “不理性”,实则是一场 “舍小利取大义” 的战略布局 —— 外卖只是其撬动电商生态增长的 “支点”,而非最终目标。这场战争的核心,不是比拼谁的外卖更便宜,而是比拼谁能将 “本地生活” 与 “电商” 更深度地融合,谁能占据未来零售的主导权。
对阿里而言,眼下的烧钱是 “必要投资”;但对整个行业而言,持续的恶性竞争可能损害商家、骑手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。如何在 “战略扩张” 与 “行业责任” 之间找到平衡,将是阿里乃至所有外卖平台必须面对的课题。毕竟,能烧钱的企业不少,但能把 “烧出去的钱” 转化为 “可持续的生态价值” 的企业,才是最终赢家。
作者:恒达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“国家队”最新持仓动向:增持个...09-01
- 为什么越用软件“管理”员工,效...09-01
- 李宁赌上三把牌:从国潮依赖到专...09-01
- 烧钱百亿仅增收 16 亿?阿里的外...09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