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越用软件“管理”员工,效率反而越低?
日期:2025-09-01 20:34:49 / 人气:1
在当今数字化办公的浪潮中,众多企业斥资采购办公软件,期望实现降本增效,然而结果却常常陷入“上了工具、没见效果”的困境。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未能清晰区分“事效”与“人效”,以及厂商和企业在认知与追求上的偏差。
事效与人效:核心概念的差异
事效:工业时代管理逻辑的数字化延伸
“事效”是工业时代管理逻辑在数字化时代的延续,其核心聚焦于流程、控制与可预测性。它如同为企业修建一条更为笔直、红绿灯更少的高速公路,致力于提升事务流转的速度与可靠性。传统的OA、ERP、财务软件等都属于事效工具,其价值体现在“降本、可控、合规”方面。例如,简化报销流程、统一库存管理,能够让重复的标准化工作更加高效,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错误。
人效: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
“人效”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,其核心在于赋能、激发与创造性。它宛如为每个员工配备一台智能引擎和导航系统,目标是提升决策质量与创新速度。协同文档、知识库、AI助手等都属于人效工具,其价值蕴含在“创新、敏捷、员工成长”之中。比如,团队通过实时共创方案、沉淀隐性经验,能够将个体能力转化为组织合力,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。
价值错位:厂商与企业的双重偏差
厂商的“平台梦”与商业逻辑
办公软件厂商的首要诉求是成为“企业级唯一入口”,构建封闭生态,这导致它们往往追求“大而全”而非“小而精”。为了覆盖更多客户、扩大市场份额,厂商强调产品的“全能性”,将事效工具的流程管控和人效工具的协同赋能一股脑地塞进平台。然而,功能越堆越多,却陷入“大而不精、功能不合”的困境,审批流程里掺杂知识库,会议软件里绑定工时统计,看似功能齐全,实则哪样都不精通,无法精准满足企业的核心需求。
此外,行业同质化严重,厂商在竞争红海中,更倾向于“抄作业”式的功能复刻,而不愿投入资源研发人效领域的核心技术。同时,厂商的商业逻辑天然倾向于“管控”而非“赋能”,为了向管理者证明产品价值,热衷于打造酷炫的数据驾驶舱,用曲线、饼图展示工时、流程速度等可量化指标,导致软件里监控报表功能越来越强,激发创新的赋能工具却越来越弱。
企业的认知偏差与采购错配
国内企业的管理习惯长期以“管控优先”,管理者对“数据看板”“流程监控”“工时统计”等事效功能比较理解,因为这些符合传统管理惯性,效果看得见、摸得着。然而,“人效提升”的价值,如员工满意度、创新想法、决策质量的优化,往往是长期、隐性的,难以用传统KPI量化。这种“衡量失能”导致企业采购错配,拿着“能不能管控”的旧尺子去衡量“旨在赋能”的新工具。
不同企业的需求本就存在差异,生产型企业可能更需要事效工具来规范供应链流程,互联网公司则更依赖人效工具激发团队创意。但现实中,很多企业没有厘清自身需求,盲目跟风采购“全能平台”,最终导致“工具不对路,效率反打折”。
工具异化:降本增效变数字表演
员工疲惫与创新效率下降
办公软件越先进、管控越精细,员工的疲惫感越强,团队创新效率反而越低。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总监表示,上新协同系统后,它更像一个“数据监工”,能追踪任务耗时、文档修改次数、会议发言时长等。这使得团队做事的第一反应不是“怎么做好”,而是“怎么让数据好看”,大家都抢着做容易量化、能快速完成的琐事,而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战略性工作却无人愿意碰。
飞书内部员工灰度测试的“个人动态”功能,让管理者能看到下属近期的所有工作进度、面试记录、差旅记录等信息,信息过度透明让员工缺乏安全感,降低了向心力,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一种倒退。当企业用衡量“事效”的指标考核所有工作时,员工会优先完成“可量化”的任务,牺牲“不可量化却更重要”的价值,如创造力、团队默契、深度分析。
监控预设与信任崩塌
无处不在的监控预设了“员工不值得信任”,这种氛围压抑了创新。员工为了合规要花大量时间填表、写汇报,为了不犯错宁愿不尝试新方法,这些“沉默成本”远比软件节省的流程时间高得多。如今的办公软件把100多年前泰勒的“科学管理”数字化,靠数据看板监控知识工作者,但在创造性工作面前完全失效,一个好创意可能诞生在散步时,没法填进“工时表”,一次高效的团队头脑风暴,也没法用“发言时长”来衡量。
AI的正确角色:延伸与激发
厂商的“替代论”误区
当下AI热潮席卷办公软件领域,但很多厂商仍把“AI替代人力”当卖点,这完全搞错了AI的定位。在复杂的知识工作中,“替代论”思路漏洞百出,全AI客服能处理80%的常规问题,但遇到20%的复杂、情绪化诉求就会崩溃,导致客户流失,还会引发员工抵触,让技术投资打水漂。
AI的真正价值
AI真正的价值是“延伸人、协助人、激发人”。它是能力的延伸器,能7×24小时处理海量数据,弥补人类精力和记忆力的短板,让专家能力“平民化”,放大每个人的认知能力;它是决策的协作者,擅长推演可能性,能分析数据、给出多种行动路径及后果,但最终决策仍需人类融入经验、伦理和战略直觉,未来的优秀管理者一定是最会和AI协作的人;它还是创造的催化剂,能为作家写开头、为作曲家推和弦、为科学家提假设,通过生成无数可能性帮人打破思维定式,点燃灵感的“火花塞”。
企业应有的清醒认知
企业客户其实很“清醒”,他们并不关心办公软件厂商的噱头,真正在意的是投资回报率(ROI)和业务风险,即软件能不能解决自己的真问题,事效工具能不能简化流程,人效工具能不能激发创新,数据能不能安全互通。企业要实现“降本增效”,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“管好事”还是“赋能人”,找对工具的定位;厂商则应沉下心打磨核心价值,而不是扎堆做“数字航母”、搞功能复刻,只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工具才会被企业记住。
作者:恒达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“国家队”最新持仓动向:增持个...09-01
- 为什么越用软件“管理”员工,效...09-01
- 李宁赌上三把牌:从国潮依赖到专...09-01
- 烧钱百亿仅增收 16 亿?阿里的外...09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