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家卫秦雯的错,错在不够工业化,更不够科技化
日期:2025-11-03 15:34:24 / 人气:4

2025年末,一场由编剧古二(程骏年)爆料的私密录音风波,将《繁花》导演王家卫与编剧秦雯推至舆论漩涡。数段音频中,王家卫评价唐嫣“很装”,要求团队刻意调整演员到场顺序以“破解”其性格;秦雯则吐槽陈道明“推荐自己没看过的书”,并调侃倪妮“有后台不需要找”。这些对话与二人公开场合对两位的赞誉形成尖锐反差,被网友讽为“墨镜后的真心话”。
然而,风波的核心不只是名人口舌之快,而是古二指控的署名权侵占:他自称是《繁花》核心剧情线的创作者,却仅获“前期责任编辑”署名,除了剧本工作也得兼顾助理甚至生活服务。剧组声明否认其编剧身份,强调其仅为“前期资料收集员”,但录音内容却意外揭示了更深刻的问题——王秦团队的模式,恰是中国传统影视圈仍深陷“手工工作室”时代的缩影。这种依赖个人权威、模糊分工与师徒伦理的传统业态,在工业化与科技浪潮冲击下,正暴露出系统性脆弱。
也就是说,所有共情古二的“打工牛马们”,也得明白这种和“大佬”过从甚密的“手工业”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出现了。毕竟,如果是MCN式的半工业化时代,私下录音时根本不会录到如此劲爆的内容(MCN网红/老板默认每个人都想拿他起号);如果是短剧式的工业化时代,根本不存在署名一事,从灯光剧务到编剧导演统统没有;如果是AI式的科技创作时代,更在根本上毁灭了“同事”之说。而王秦团队一度引以为傲的“传帮带”式、无休止“折磨”团队、把剧组视为专属领地的手工作坊创作模式,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,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面临绝迹。
王秦心态绝非孤例
王家卫与秦雯的私密录音风波,并非创意圈层的孤例。从对话内容看,二人对合作演员的评价体系充斥着审视感:王家卫以导演权威分析唐嫣“需要被破解”的性格特质,秦雯则将陈道明定义为“不懂装懂的表演”。这种背后议论合作者的行为,在心理学中可追溯至“自恋型人格”与“认知闭合需求”——当个体过度依赖权威身份维持自我价值时,易通过贬低他人巩固心理优势。
类似案例在创意行业屡见不鲜。《奇葩说》辩手马薇薇曾因号召粉丝网暴周玄毅前妻引发争议,在节目中其语言风格也长期带有对弱势方的语言“霸凌”;而她在节目外要求奇葩说的好友隔离“敌人名单”,更暴露了通过圈子化维护话语权的行为模式。若将视角延伸至影视工业,梁朝伟曾坦言拍《2046》拍到自我怀疑,木村拓哉也表示过与王家卫合作的困惑与压力。周星驰的“片场暴君”称号同样源于类似心理机制,据多位合作者透露,他会因道具摆放偏差当众辱骂工作人员,却自视为“艺术偏执”。这背后,是创意权威异化为道德豁免的典型表现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类行为往往被行业默认为“天才特质”——正如秦雯在录音中调侃“袭警被捞”时流露的侥幸感,折射出部分创作者对特权行为的无意识认同。
从心理动力学视角看,这种刻薄倾向常源于深度不安全感。研究显示,创意工作者因成果评价的主观性,更易陷入存在性焦虑,继而通过打压他人转移压力。傅首尔对前夫老刘展现高光时刻时,她习惯性反驳贬低;马薇薇对姜思达“求票丢人”的指控,动用辩手帮力量排挤周思成等;郭德纲将对伦理哏的无限制使用,对沙溢胡可5岁的儿子安吉乱开玩笑“我觉得安吉就像我和胡可的孩子”,这些案例均体现出对潜在竞争者的防御性攻击。而当这类行为被圈层文化正常化后,背后“蛐蛐他人”便从个体失范演变为系统性症候。
王家卫坏就坏在还停留在手工业
虽然这件事已经变成了典型的八卦事件,但回到事件开头,古二与《繁花》剧组的纠纷核心在于署名权归属。古二自称承担了《繁花》核心剧情创作(如阿宝的股票主线、汪小姐的外贸线),剧组回应称其仅为“前期资料收集员”,否认其编剧身份,而且《繁花》剧组认为其在杀青前的两年半就离开了剧组(即2020年12月31日),以行业内对王家卫剧组风格的了解,确实很难相信其参与了后期的核心编剧工作。
类似纠纷在影视圈并非孤例,例如《芈月传》、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、《北平无战事》等多部作品曾卷入编剧署名争议。行业普遍存在以“助理”岗位雇佣编剧副手、师徒制中徒弟贡献被归并、徒弟难以得到编剧署名等现象。为了解决类似的事情,中国编剧协会去年还出了《编剧署名规范指引》,虽然不是强制规定,但至少给了大家一个参考的标准。
作者:恒达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人世之处,遇金庸,见高山11-03
- 两周狂赚1亿,这5人凭什么?11-03
- “消费信心跌至数十年最差水平”...11-03
- 王家卫秦雯的错,错在不够工业化...11-03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