‌改善为何成了员工的“累赘”?‌

日期:2025-06-09 20:15:55 / 人气:7



在企业精益转型的浪潮中,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:那些本意旨在减负增效的改善活动,在一线员工中却常常遭遇抵触,甚至被误解为“变相加压”。这一现象不仅令人警醒,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。

以一家制造业企业为例,面对订单的暴涨,公司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。为了缓解压力、提升效率,管理层与中层员工携手,发起了一场系统性的改善活动。流程优化、节拍提升、无效动作的减少……一系列措施看似精准有力,然而,当改善成果初现时,员工的反馈却出乎意料地负面——“改善后工作更累了”。

为何精心策划的改善活动会落入如此窘境?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改善本身,而在于其背后的逻辑与执行方式。在这家名为W的工厂里,员工们早已习惯了加班加点、节假日无休的工作节奏。当改善活动将生产效率从每小时100件提升至150件时,员工们感受到的并非轻松,而是更加沉重的负担。他们发现自己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了更多的工作,但身心却更加疲惫。

这种“改善=加班更多”的错觉,在员工心中根深蒂固。即便在后续的生产压力有所缓解时,中层员工提出改善工作环境的建议,也难以激起员工的热情。他们对改善活动已经“过敏”,担心任何新的改变都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。

那么,为何改善活动会陷入这样的困局?关键在于,改善的方向往往过于聚焦于提升生产密度,而忽视了员工的身心负担。真正的改善,应当是消除浪费、优化步骤,让员工用更少的努力达到更好的结果。然而,在W工厂,节省下来的时间被直接用于增加产量,员工并未感受到丝毫的轻松。

为了打破这一困局,改善活动必须重新审视其目标与方式。首先,改善的主题应主动加入对员工有意义的目标,如减少重复动作、降低疲劳等。同时,改善前后的成果应以员工能直观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,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工作变得更轻松了。此外,公司应妥善安排改善带来的节省资源,用于改善工作环境、安排轮岗学习等,让员工看到改善带来的正面回馈。

更重要的是,改善方式本身也要具备“弹性”。如果改善活动总是由上层统一推动,员工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。因此,不妨轮换改善的参与方式和主题设计,让员工在不同阶段找到自己的参与价值。同时,设计改善计划时,应始终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:“这个改进,对一线员工到底有没有帮助?”

总结而言,改善不应只是“对公司有利”的工具,而应是“对人也有益”的举措。只有当员工真切地感受到改善活动是在帮助他们减轻负担、提升工作环境时,他们才会愿意积极参与其中。这样的改善文化,才是真正可持续的。在未来的精益转型之路上,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走出这一困局,实现企业与员工的“双赢”。

作者:恒达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恒达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