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路上,“Startup Inc.” 和“Yourself Ltd.”同等重要

日期:2025-06-30 20:51:57 / 人气:4

"说到“可持续”,很多人觉得就是绿色环保、少用塑料、骑车上班等——这些当然重要,但对创业者们而言,他们既是频繁差旅的“高碳足迹人群”,又是企业员工效仿的“文化塑造者”,这样的“双重身份”下,“可持续”的含义便不仅是绿色环保,还有对个人身体、心理以及对企业与社会的长期发展影响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  这就像你在经营两家公司:一家叫“Startup Inc.”,另一家叫“Yourself Ltd.”。前者靠经营和管理来维系;后者则依赖你的身体、情绪、时间配置等。如果“Yourself Ltd.”出现经营不善,哪怕“Startup Inc.”再风光,也会隐患重重。
  所以,创业者要找到自己的“可持续生活方式”。
  可持续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美学
  在全球范围内,无论是个人还是社区,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努力层出不穷。主流体系下,以下实践与体现比较常见:
  1. 极简主义(Minimalism):舍弃不必要的物品,只保留那些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,从而实现身心的轻松与自由,带来了更多的内心平静和满足感。它主张“少即是多”的理念,将生活简化到最本质的状态。
  2. 数字极简主义(Digital Minimalism):减少对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依赖,减少不必要的数字干扰,优化使用时间和精力,专注于更有意义的互动和活动,如创作、阅读或与交流,享受更为充实和真实的生活体验。
  3. 慢生活(Slow Living):是一种对抗快节奏生活的方式,提倡通过放慢生活节奏,享受每一个生活细节,以提升生活质量。这一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,还延展到饮食和旅行等多个方面:慢食运动强调享用本地、新鲜和健康的食材,反对快餐文化;而慢旅行则提倡深入体验目的地文化,而非匆忙的旅游打卡。
  4. 零浪费生活(Zero Waste Living):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产生和资源消耗的生活方式,倡导减少、再利用和回收。这一理念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,并涵盖了更广泛的环境责任——通过购买可重复使用的产品、避免一次性塑料、进行家庭堆肥等措施,人们可以积极践行零浪费生活,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。
  5. 自给自足生活(Self-Sufficient Living):通过自主生产和节约资源,减少对外界依赖的生活方式。这一理念强调自我供应,倡导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活模式。比如在城市阳台或后院种植蔬菜、制作家庭手工产品,不仅能够降低生活成本,还能提高生活的品质和乐趣,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满足感。
  6. 生态生活(Eco Living):生态生活强调通过环保行为和可持续实践,减少对环境的影响,提升生活质量。使用可再生能源、购买有机产品、参与环保活动等,都是实现生态生活的重要途径。
  7. 共享经济(Sharing Economy):通过资源共享来最大化使用效率,减少浪费,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。这一理念不仅关注资源的有效利用,还通过共享平台促进社会的互动与合作。
  8. 康养生活(Wellness Lifestyle):通过健康饮食、定期锻炼和心灵护理来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。这个理念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,还强调心灵的平衡与愉悦。康养生活是一种追求全面幸福的生活态度,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与宁静。
  把可持续写进24小时
  对于创业者而言,繁忙的生活中很难在细节之处约束自己“极简”与“康养”,所以我们更要将一些关键的可持续行为“系统化”“自动化”。而想要打造一个既能喂养公司增长,又能滋养自身能量的“个人操作系统”,可以看看下面四方面的建议:
  1、身体:你的“硬件”能否连续在线?
  • 睡眠:保证充足睡眠时间。连续两晚睡眠少于6小时,大脑前额叶的决策效率会下降。
  • 运动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能够把胰岛素敏感度提高——降低熬夜后饮食造成的血糖波动。
  • 饮食:一顿含有足量蛋白、好脂肪与低GI碳水的早餐,能让血糖曲线稳定至午间——防止早上11点就犯困。
  2、情绪:你的“操作系统”是否经常死机?
  • 情绪:在日程里为自己加一块15分钟的“无目的窗口”,让你的情绪调节间歇。
  • 社交:设置“社交洁净日”,谢绝饭局,只与家人共度;研究表明,这能显著降低孤独感,并重置同侪压力阈值。
  • 冥想与呼吸:每次重大节点前,使用3分钟方格呼吸(4秒吸、4秒停、4秒呼、4秒停),可以把心率降低6—10次/分钟,帮助理性大脑重新占领指挥权。
  3、时间:你的“资产负债表”是否在透支?
  • 高价值时段保留:找到自己日内最高效的2小时,只处理最重要的20%任务。
  • 碎片时间:把等待转化为微学习或微运动,把“死时间”变“活资产”,例如机场候机时,可以听听播客或完成10次深蹲。
  4、生态:你的“外部接口”是否友好?
  • 出行:不时的“0碳通勤”,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,还可以增加运动量。
  • 消费选择:少一些“一次性”消费,会制造可见的榜样效应。
  • 技术节能:给常用的软件、模型或服务器设定能耗上限,定期清理云端冗余数据,别让“无形”的算力账单变成拖累。
  身体是硬件底盘,情绪是操作系统,时间是流动资本,生态影响则是公共账簿。只有这四张“报表”同时健康,创业者才能在高速路上保持续航,而不在关键节点“停电”。
  从个人到企业,组织如何“可持续生活”?
  很多创业者可能已经在个人生活中做出了改变,但当公司进入规模化发展时,个人习惯也有可能会外溢成为集体文化。过去十年,我们的商业故事几乎都围着“更快、更大、更高估值”旋转;但现在,创业者可以有一套新的叙事框架,可以通过下面这些行动,让可持续生活的“长期主义”从独角戏升级为群体协奏:
  与其卷营收,不如卷“韧性”
  韧性是一种战略储备,不是奢侈品。你的KPI指标里,“GMV +200%”和“团队离职率≤5%”同样重要。
  放慢节奏,有时反而让品牌更强
  过度迭代=过度消耗。好的创新不在于“每周一个新包装”,而在于减少对资源、注意力和团队精力的无谓索取。创业者要敢于按下“暂停键”——推迟一次并不充分的发布,留下窗口用来做技术债清理或员工轮训。暂缓不是退缩,而是积蓄势能。
  “再生而非维持”
  维持是“不让情况更坏”,再生则是“让情况变好”。所以,身为企业家,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时,不妨在年度预算里划出1%用于“生态反哺”。给办公室增加一些绿色植物,组织团队搞一场河道净滩活动,都可作为起点。
  知道但做不到?
  就像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认同“环保对地球很重要”,但真正每天携带可重复使用水杯的人可能不足30%一样,仅靠说教,是很难击穿人们根深蒂固的习惯的。所以,我们“知道但做不到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。
 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执行:
  1. 同侪效应:
  “别人都这样做”比“这样做更环保”更能让人马上行动。例如,标语从“请把垃圾扔进回收桶”改成“95%的人都把垃圾扔进回收桶”,回收率会大大提升。
  2. 经济奖励:
  折扣、积分返现能立刻拉动行为,但外部奖励如果过度,会稀释内在“道德动机”,所以需要适度使用。
  3. 情感共鸣:
  故事>数据,负面叙事>正面叙事。“每天都有一座垃圾场倒进海里”比“我们可以减少海洋垃圾”更能驱动行动;把“2°C升温”讲成“你孩子30年后夏天出门的体感温度”,大脑才会真正感受到紧迫。
  可持续生活不是摆在文案里的修辞,它正在成为竞争优势。如今,投资人越来越愿意为“韧性模型”买单,人才开始用“心理与生态契合度”来选择雇主,消费者对“慢而真诚”的品牌忠诚度远高于对促销刺激的回应。
  如果你已经在生活里练习“让抽屉回归极简、每日慢行几公里、午餐营养均衡”,就从今天起把这些小动作外溢成团队默契;如果你仍在摸索,不妨先挑一件事写进日程:周三Walk&Talk、下月“无包装星期”、年底1%生态反哺基金。无论规模多大,真正的转向都始于第一块路砖。
  作为创业者,你既是实验者,也是叙事者——当你把可持续活成日常,公司的文化与商业模式也会默默朝同一方向生长。
  让我们先从明早的10分钟步行开始吧。
  "

作者:恒达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恒达娱乐 版权所有